董梅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場講座,講座的題目是《歲歲年年,生生不息——詩詞里的中國節日》。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專業是中國古典文學,同時我也非常樂于從中國文學的角度對中國文化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觀察。
說起“歲歲年年”,我們自然會聯想到唐代劉希夷的兩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短短兩句,窺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寫出了花朵盛開與凋謝之間周而復始的規律。大家在讀這首詩時,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年”和“歲”究竟有何不同。那么,我們就從這一點開始今天的講座。
“年”和“歲”的不同,體現在歷法上。中國傳統歷法是陰陽合歷,“陰”指月亮,又稱太陰星,“陽”指太陽。以太陽對地球照射角度規律為依據的歷法和以月相規律為依據的歷法合二為一,編制為中國的傳統歷法。在以月亮作為參照的這部分歷法體系中,最隆重的節日是過年,也就是春節。在以太陽為參照的歷法體系中,最重要的時間節點是冬至。所謂“冬至一陽生”,指的是這一天陰氣達到極點,陽氣開始回升。民間也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歲”和“年”是不一樣的,比如過春節時我們會登門拜年,問孩子年齡時會說“你幾歲了”。“歲”指的是從一個人生日的這一天到第二年生日這一天,這一閉合的恒星回歸年。今天我們不必糾結于這些專業名詞,只需知道中國傳統歷法可分為太陰歷和太陽歷。
一、太陰歷中的倫理型節日
相較于太陽歷,太陰歷中的節日是我們更為熟悉的。太陰歷參照的是月亮的圓缺狀態。中國人與月亮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這里主要指的是情感上的聯系。古往今來,多少人將自己的悲歡離合寄托在月亮上。如果月球是一艘小船的話,恐怕真的載不動這許多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我們總是將自己的情感與月亮的圓缺規律結合在一起,這恰恰反映出在中國人的人倫觀念中對團圓的看重。“團”和“圓”在自然界中最為直觀的形象,最為顯著的參照便是月亮。雖然太陽也是圓的,但我們沒有辦法長時間直視太陽。而我們可以盡情仰望月亮。
唐代詩人王建曾寫過一首詩,“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夜,一輪圓月當空,所有人都在抬頭望月。這是一個典型姿態。因這一動作,每個月的陰歷十五都被稱作“望”,八月十五被稱作“八月望”,九月十五被稱作“九月望”,陰歷十六也因此被稱為“既望”。月圓之望所反映的正是我們對人際關系圓滿的期望。所以,依托于月亮陰晴圓缺的太陰歷所產生的一系列節日,對于中國人的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比如中秋節。
相對月圓之日的十五,初一也同樣重要。初一這一天看不到月亮,天空是昏暗的,故被稱為“朔”。春節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到春節前后,會有幾億人為了團圓,返鄉回家,形成“春運”?!都t樓夢》中的榮寧二府過春節時會先進行祭祖,這是對血緣源頭隆重的致敬。祭祖結束后,所有當世子侄會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紅樓夢》稱其為合歡宴。今天我們也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種行為的目的正是加強對共同血緣的認同,締結更加親密且有秩序的家庭關系。從家庭這一基本單位展開,我們就能看出中國人對社會秩序的重視。正是依靠春節、中秋節等隆重的傳統節日,一次次加強國人對共同血緣的認同以及對團圓的期待。
宋代王安石曾寫過一首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歲”指這一天,“除”指除夕,“日”指除夕之后的次日。除夕,俗稱大年三十,除夕之后的次日,俗稱大年初一。從語詞對應的角度看,“除夕”對應“元旦”。然而“元旦”這個詞已被用于公歷1月1日。從源頭上看,辛亥革命廢除傳統歷法,改行公歷,這時才將“元旦”割讓給公歷新年。無論是從母語的完整性角度看,還是從節日色彩的完整性角度看,這一做法都讓人感到可惜。“新桃換舊符”是傳統民間習俗。新的一年,要在家門前掛上桃符,以驅邪祈福。
唐代詩人王灣曾寫道,“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同樣是在描述除夕夜里辭舊迎新的時刻,詩人在長江上的一艘小船里,送走一年中最后一次日落,并東望大海,迎來新的一年中的第一次日出。這描述的正是守歲的習俗,全家一起看著太陽在地平線落下,又在拂曉黎明時看著太陽從地平線升起。
至此,我們通過中秋和春節對太陰歷體系中的節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陰歷以月亮的盈虧規律,也就是月相,作為重要的時間節點。那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節日體系?中國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族群,我們與天地日月的關系非常緊密。比如“今夜月明人盡望”“舉頭望明月”中的“望”,是非常典型的中國人觀察自然,與自然產生聯系的方式?!兑捉洝穼⑦@樣的方式表述為“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即“仰觀俯察”。望日望月、觀山觀水,這些都是先民主動與自然產生聯系的方式。
隨著民族自身文明的進步,逐漸產生出遠離自然的節日。比如,元宵節。雖然元宵節也是以月圓作為時間節點,但卻不同于中秋和春節。因為中秋和春節的指向是家庭,是家人團圓的節日。在中國人的古典生活形態下,這兩個節日是要在家庭中度過的,但元宵節卻不必如此。古代的元宵節帶有某種狂歡節的氣氛。
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南宋都城臨安的元宵節氛圍。元宵節晚上看燈、放煙花的習俗已經盛行于宋朝。“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如果不細讀的話,很可能以為這是在說春天到來,樹上的花都開了。但其實這里是一處比喻,如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辛棄疾將夜空中綻放的煙花比作春天的花開。南宋的夜空與現代城市中被燈光侵蝕的夜空不同,在那樣深邃的夜空中綻放的煙花多么璀璨,消散下墜的過程又像是一場流星雨,令人驚嘆。“寶馬雕車香滿路。”這時詞人從天上看到地面,城市中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大街小巷中還彌漫著香氣。這香氣中一方面有煙火的味道,另一方面宋人重視用香。“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時視線再次升到天空,看到像玉壺一般皎潔光潤的月亮在移動,這里是指時間在流逝。“魚龍”是宋代百戲的一種稱呼??梢?,這座城市一整夜都有娛樂表演。這是南宋時期元宵節狂歡的一段記錄。另外,根據史料記載,元宵節前后的這段時間允許仕女出游,也就是說允許女子在這一天出游觀燈,真可謂是全民狂歡的節日。今日的元宵節已經褪去了全民狂歡的氛圍,轉而成為家庭團圓的節日。
節日發展史上,有這樣一條規律可循:傳統節日基本上都在逐漸指向家庭,逐漸指向關系的鞏固和維系上,我稱之為倫理型節日。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